English

“当干部的决不能让群众失望!”

1998-09-2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庄 建 余传诗 我有话说

街道,是政府机构的基础,华阳街道的干部们将自己的岗位当作履行公仆职责的最前沿,他们始终恪守着这样一个信条——

张宝根没有想到,上午他刚在街道劳动服务所发完雷霆,几乎将一瓶热水浇在所长余蓓华的身上,现在,余蓓华却找上门来家访了。他为自己上午近乎无理取闹的行为感到无地自容,脸上阵阵发烧。张宝根和妻子双双下岗,家中还有老母和女儿需要抚养,生计成了问题,这之前,街道已先后四五次为他介绍了工作,可不是他相不中工作,就是工作单位相不中他。上午,他再次找到街道,焦急中行为鲁莽。家访中,余蓓华耐心地听完张宝根与家人的陈述,答应尽快帮张妻找一份工作。

几天后,余蓓华在中日合资花正餐厅为张妻找到一份清洁工的工作。当她把录用通知送到张妻手中,并再三表示“有困难,尽管找我”时,张宝根平生第一次道出了“对不起”三个字,并由衷地说:“这样的公务员,我从心里服帖。”

像张宝根一样,近两年,华阳街道已为3000多下岗、待业的居民找到了就业岗位。已在旺家茶馆重新上岗的陆丽华告诉记者,她到街道登记后不到10天,就在街道的帮助下找到了目前这份工作。张宝根、陆丽华又怎么会知道,为帮助他们找工作,街道的干部们真是跑断腿,磨破嘴,操碎心。

华阳路街道地处上海西部苏州河边,面积2.04平方公里,9.6万人口,地域面积小,人口密度高。历史上,这里曾是劳动群众居住区,棚户占了住宅的70%。当改革的大潮把劳动力推向市场后,街道登记在册的待业人数多达7500人;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外地回沪退休人员、回沪知青子女有4800多人;另外还有一些特困群体如重残人员、烈军属、外来嫂等2500人需要安排就业。一般说来,有知识、有能力的待业人员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,凡是回到街道登记在册需要帮助就业的人员,都是无文化优势、无年龄优势、无技能优势的人。无力创办企业、开拓就业岗位的街道,要为这些人解决就业就越发艰难。

去年冬天,吴惠庆牵着儿子来到劳动服务所,只见他目光呆滞,神情绝望。妻子弱智,岳母年迈,儿子年幼,自己所在的工厂要倒闭,自己即将下岗,生活的重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。吴惠庆四处奔波,托亲靠友,但得到的仍是一个个失望。说着,说着,一个五尺男儿竟悲伤得泪水涟涟。泪水刺痛了公务员们的心。他们细细分析吴惠庆的情况:家务重,单位不能太远;负担重,收入不能过低;体质差,工作不能太重。要为吴惠庆找一份合适的工作真是谈何容易。街道的干部们将吴惠庆作为特困对象特事特办,调动社会联系,终于把他安排到离家只有5分钟路程的农贸市场当税务协管员。拿到报到通知的第二天,吴惠庆一家来到劳动服务所,表示深深的谢意。他的老岳母说:“我们一家靠山山崩,靠水水断,只有靠政府,惠庆才有了工作,一家人才有了希望。”

精诚所至感动的不仅是下岗待业寻求到工作的人们,还有得到过华阳街道公务员们热情服务,手中有岗位的单位和企业家们。他们纷纷提供出自己单位的岗位,接纳街道推荐前来就业的人员。记者在华阳街道采访了几家安置下岗职工的企业,老板们几乎都谈到,他们在华阳注册企业之初,街道的干部们就向他们提出了安置下岗职工的要求。老板们感慨地说:“华阳街道的干部们为下岗职工找工作,比为他们自己的家人找工作还急。”

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为下岗待业的居民解决就业问题的担子,是华阳街道的干部们自己揽在肩上的。街道工委书记倪炳生说,下岗待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,已成为社会上一个主要矛盾,关系到国企改革的成败,关系到社会的稳定。虽然安排他们就业,我们街道也有很多困难,但我们是国家的公务员,生活在街道居委会,与老百姓最贴近,他们的痛苦,首先向我们诉说,他们的困难,我们最先知道,社会上千千万万公务员中,我们离群众最近。现在,下岗给国有企业职工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暂时的、但却是巨大的困难,如果我们对他们的痛苦、困难无动于衷,我们就不配拥有公务员的称谓。

在华阳,得到干部们关怀、帮助的绝不仅是下岗职工,在这里居住的每一户居民,都感到了如沐春风般的温暖。华阳的公仆们自觉履行职责,每年都开展“串百家门,知百家情,解百家难,暖百家心”的大规模走访活动。来到特困老人家,要打开碗橱看看他们吃什么菜,撩起衣服看看他们穿什么衣,翻开被褥看看他们盖什么被、垫什么褥。看望单亲少年和知青子女,除了看他们吃什么、穿什么之外,还要看看他们的书包,了解他们是不是缺少文具。每次走访,都有详细的调查记录,每一次调查结果,都有全面的分析,随之干部们的心中有了一本群众的疾苦帐。知道了群众的疾苦,干部们为自己提出了要求:“当干部的决不能让群众失望!”从这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出发,群众火烧眉毛的难事、愁事、急事,成了华阳街道干部们的“心上事”。下岗工人为找工作着急,街道就办了4次大型劳务洽谈会,为下岗职工提供了300多个岗位;下岗工人再上岗因择业观陈旧而受挫,华阳街道就办起全市第一个“下岗失业人员心理素质培训班”,请心理学教授谈怎样保持正常的择业心理;多年住棚户简屋的华阳居民,做梦都希望住进新楼,街道从1984年起开始进行旧区改造,让7000多户居民搬进了新楼;居民的困难,发现晚了一点,街道干部们会深深地内疚;未能满足一位老者生前提出的拍张照片的要求,街道干部们会难过得流泪;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得肝癌后住不进医院,街道干部冒着38℃的高温,5次到患者单位联系,解决了住院费用,又声泪俱下地说服医生,终于让患者住进了医院。

在华阳街道,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每逢大雪天,街道里弄全体干部都要放下手中的工作,踩冰踏雪,挨家挨户问寒问暖;每逢酷暑,街道干部又要头顶骄阳,逐户为困难户居民送去防暑用品;发生天灾人祸,干部要尽快出现在第一线……这在华阳已成为传统,前任领导这样做,来接班的也这样做。为了更好地履行公仆职责,华阳街道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包干居委会和现场办公制度,建立了干部联系居民困难户制度,形成了关心群众的工作机制。近年来,街道投资800多万元,建立了4个文明小区,两个文化活动中心,装修了两个标准敬老院,重建了一个托儿所。如今,便民的车棚、牛奶亭遍布全社区,数十个全民健身点,天天有居民们翩翩的舞姿,社区活动室洋溢着老人孩子的欢笑,图书大篷车为行走不便的家庭送去了精神食粮,社区医疗点方便了居民就近求医,法律信箱、政务公开信箱早已成为居民的“知心朋友”。此外,街道还开设了爱心热线、外来嫂学校、民工学校、知青子女学校。

让每个生活在华阳的人都感到一份温馨,得到一份关爱,是华阳干部们的心愿,也是他们为自己工作提出的准则。

享受了华阳公仆服务的华阳人,从这关爱、服务中感受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,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,获得的是建设家园的力量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